網頁

2016年11月27日

《書店的旅行》:場景

場景的選擇上,書店的旅行走出一般「黑盒子」劇場,搬演於實體書店──並非是誠品或金石堂等大型連鎖書店,而是中小型獨立書店的現場空間。會做這樣的選擇,除了反映出創作者本身的價值偏好,更希望嘗試劇場式的書店,探索書店的可能性。

近年,中小型獨立書店的營運委實不易,尤其在數位化、網路化、電子化的時代潮流下,它們簡直快被火化了,關店的關店,轉型的轉型,選擇繼續走下去的店家,也走向了更多元的複合式經營,簡言之,書店不能只賣書,不然無以為繼。既然書店的空間不再只是書櫃而有了更靈活、更彈性的運用,那麼,「在書店裡搬演這齣戲」的想法便油然而生。換言之,《書店的旅行》讓書店即劇場,同時也讓演員、觀眾、故事所共構的劇場性豐富了書店的風貌,為書店提出了另一種「面對面交流」的可能性。

這齣發生於實體書店的現場演出,有一個由觀眾四面圍坐的環形舞台,作為主要的表演空間。由於在劇本創作初期,便希望本劇能到全台各地中小型書店巡演,因此並未遷就特定書店的條件,亦未為特定書店量身訂製。但,考量到全台各地的獨立書店空間有限,演出必須視空間的特性予以調整,總之,對於演出環境的基本原則如下:1.觀眾席以書櫃與擺放書冊的置物櫃為背景;2.書店若有自身的裝潢風格或特殊設計,應保留現狀,設法融入、運用於劇中,保持「因地制宜」的彈性;3.燈具可加就加,如在技術上窒礙難行,不妨使用既有的照明設備;4.除了圍成四面的觀眾席,也有一或二條走道便於觀眾、演員進出。

十二月中旬的台北首演,每場可容納四十多位觀眾。微量的觀眾直接影響了演出票房、預算收支、贊助方向、表演風格等各個製作環節。以表演風格而言,由於觀眾和演員的距離較近,勢必影響演員在表演能量的投射、肢體和聲音的收放、角色任務與情感的有效傳達,而觀眾在觀看當下的反應以及演員如何回應觀眾的反應,皆使這個微型空間展現出開放、彈性,充滿著有機性。

換言之,本劇不僅是劇中人的書店之旅,也是近距離與演員互動的觀眾所置身的書店之旅。身處於小型共享空間的觀眾,隨演員一同經歷了角色的生命,感受旅行、閱讀的故事,投入當下,親身體驗!

◎◎◎《書店的旅行》購票:https://goo.gl/HFsZ1C


沒有留言: